首页 > 最新动态 > 大师 I 文房焕彩 匠心传薪一一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技艺传承行动计划之一
最新动态
大师 I 文房焕彩 匠心传薪一一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技艺传承行动计划之一
2025-02-289



文房焕彩   匠心传薪


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技艺传承行动计划之一


专栏题字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制笔大师吴庆春


主办单位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


承办单位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产业发展部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市场研究与督导专业委员会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毛笔专业委员会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装裱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

湖州市湖笔协会

文港文房四宝协会

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





前言

     千年文房四宝,承载着东方文明的基因密码。狼毫饱蘸春秋,松烟氤氲唐宋,宣纸绵延元明,歙石镌刻明清。这方寸间的天地,凝聚着文房四宝艺术大师的毕生坚守。当晨光穿透徽州老宅的雕花窗棂,安徽歙县的制墨匠人正在松枝炭火间反复淬炼;太湖洞庭的湖笔工坊里,老师傅们仍在狼毫选材中恪守“九十九道工序”的古训。

      岁月流转,薪火不灭。自2009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首次评选“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以来,这支103人的大师队伍始终是传统手工艺的中流砥柱。他们以匠人之心雕琢时光:有人在狼毫处理中独创“三洗七滤”技法,让笔锋既有羊毫的丰腴又不失狼毫的劲健;有人用古法复原“九蒸九晒”制墨工艺,在松烟窑变中追寻《天工开物》的墨韵;更有人穷尽三十年光阴,将端砚制作技艺中的“七星潭”“水波纹”等绝活推向化境。这些行走在时光长河中的守艺者,用生命诠释着何谓“择一事终一生”的匠道永承与时偕老。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5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启动“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技艺传承行动计划”。按照笔墨纸砚顺序,力争在年度内推出行业全部艺术大师,用他们的事迹与作品,印证大师们在数字时代探索“文化传承、手工制造”的创新实践。这不是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青春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当我们凝视这些浸润着汗水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大师们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图腾。在此,我们向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发出诚挚邀约:让我们携手并进,在宣纸的纤维间感受匠心的温度,在刻刀的舞动里聆听文明的心跳,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伟大号召,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房四宝新传奇!”


石  庆  鹏

石庆鹏,1948年8月出生,江苏扬州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著有《扬州毛笔》。


匠心制艺·水笔名扬


1

制笔艺术大师石庆鹏


初心砺笔 匠心创业

自17岁踏入毛笔行业,石庆鹏以少年之志直面磨砺。过敏之痛未阻其志,日夜勤学终成翘楚。1982年,他毅然返乡创办毛笔厂,以“用心”为圭臬,严控品质,将传统手艺注入现代匠心。上世纪90年代,其毛笔在日本市场异军突起,订单如潮,至今超九成销往日韩,以精工之名叩开了国际大门。

锐意求新 技冠群伦

石庆鹏深谙守正需创新之道。他攻克动物毛脱脂技术难关,既保笔毫韧劲,又破传统易损困局,立行业新标。更复刻失传千年的“鼠须笔”,研发契合欧体书风的专用笔,令古技焕新彩。每一次突破皆以实用为基,既续文脉,又拓疆域,为毛笔技艺注入时代基因。

文脉传薪 泽被后世

笔墨之道,贵在传扬。石庆鹏著书立说,系统梳理扬州毛笔千年脉络,填补史料空白;建文化会馆,以活态展演拉近传统与大众的距离。他以匠人慧心搭建文化桥梁,让毛笔从书斋走向市井,从技艺升华为精神符号。这份坚守不仅守护非遗火种,更点燃了无数人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与自信。




邱  昌  明

邱昌明,1950年10月出生,浙江湖州市人。1966年进入善琏湖笔厂学习制笔技艺,拜著名老艺人择笔专家姚关清为师。1992年任善琏湖笔厂厂长。湖州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匠心护艺·湖笔流芳

2

制笔艺术大师邱昌明


师承名门 琢笔成器

16岁拜入择笔名家姚关清门下,邱昌明开启湖笔修行路。120道工序中恪守“肩架齐,黑子明”古训,以指尖丈量锋颖,苛选毫厘成就“光白圆直”之韵。半世纪精研,终将湖笔“尖齐圆健”四德凝于笔端,以器物之极诠释匠人至诚,令每支笔皆成流淌墨韵的艺术生命。

退而不休 薪火相传

退休非终点,而是传承新起点。每月重返湖笔厂,邱昌明以白发映照青丝,手授九徒择毛理毫之秘。面对偷工减料之风,他痛心疾首,以严苛质检守护千年匠心底线。在他眼中,带徒不仅是传技,更是传“宁繁勿简,宁拙勿巧”的制笔魂脉。

守护瑰宝 文脉流芳

“湖笔是刻在湖州人骨血里的图腾。”邱昌明奔走疾呼,将制笔技艺从手艺升华为文化使命。他视传统工序为不可割裂的文化基因,以半个世纪的坚守编织技艺保护网。其传奇人生如一支饱蘸墨香的湖笔,既书写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答卷,更点染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长卷。





刘  嘉  兴

刘嘉兴,1953年3月出生,北京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毛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北京兴方元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2014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匠心传艺·京笔长流



3

制笔艺术大师刘嘉兴


采购行旅 匠心筑基

16岁踏足琉璃厂,刘嘉兴的制笔修行始于北京制笔厂采购员生涯。两日绿皮火车颠簸南下,蜷缩文港镇透风招待所,在腥膻皮毛堆中练就“毫毛相面术”——辨华北狼毫秋尾如识故友,察紫毫芯材似读家谱。三十年踏遍九省皮毛市集,“木宜徽州竹取湘,冬狼秋兔择毫芒”的辨材口诀刻入骨血。计划经济转型期,他执掌采购、质检、销售三关,以两千日夜淬炼市场嗅觉,更在流水线上立下“京笔不欺客”的铁律,为京派笔艺存续筑基。

红毫重光 京派涅槃

花甲之年创业,刘嘉兴让京派狼毫浴火重生。率匠人复原“红毛笔”古法:紫毫作骨蕴千钧笔力,朱砂染披毛若朝霞破晓。八千日夜研磨,令衣纹、叶筋、蟹爪等六大绝技重现荣宝斋案头,张大千传人试笔惊叹“逆锋滚墨生金石气”。当尼龙笔横扫市场,他在琉璃厂辟出方寸净土,独创“毫颖溯源码”技术,为每支笔建立从毛源到匠人的数字档案,让机械轰鸣中犹存手温。

文脉摆渡  赤子传灯

七旬的刘嘉兴将琉璃厂单元房化作三千文房珍品的活态展馆,每方洮河砚镌刻采石人影像,每刀宣纸附着抄纸匠手记。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三十载,他凌晨蜷缩火车站为南国老匠抢卧铺,酒酣时传授“老笔坊触网十二式”,牵线故宫团队为歙砚注入敦煌色谱。这位被尊为“刘哥”的守艺人,用半生证明:守护传统非固守旧时光,而是让千年文脉在新生代掌中绵延,正如他珍藏的朱砂红毛笔——既勾勒《清明上河图》的工致,亦能书写元宇宙时代的序章。






邵  家  干

邵家干,1956年2月出生,安徽省砀山人。民建成员,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1980年创办“碧云轩”毛笔厂。全国百名道德模范,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匠心创艺·宣笔焕彩



4

制笔艺术大师邵家干


毫巅砺锋 笔冠神州

邵家干执笔半世纪,于皖北小城续写宣笔传奇。创碧云轩承百年古法,以“黑子”亮锋铸就羊毫绝艺,单支毛笔拍出2.5万元天价,摘得“神州笔王”桂冠。其笔如揽月含星,锋颖锐利似能剖开时光,令昔日“紫毫价如金”的湖笔亦黯然,以一己之力重绘当代中国毛笔的价值坐标。

御笔重光 匠心证道 

故宫251支明清御笔修复工程,选中邵家干执掌乾坤。他隔两米观笔悟真谛,踏五省寻材炼精魄,终以古法复刻帝王文心。酷暑寒冬中凝炼的不仅是笔头,更是对文明的虔敬。当御笔重现“尖透纸背,颖藏风云”之态,文物专家惊叹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个匠人与千年文脉的无声对话。

以笔契心 艺臻化境

“笔须合人意,方见真精神。”邵家干遍访书画大家,从董欣宾野草绘山水的灵感中创“滴泉笔”,为黄永玉等名家量身定制。他以笔毫为媒介,将书画家胸中丘壑化作笔尖韵律,令每支笔皆成艺术家的“第二经脉”。碧云轩笔锋流转间,既刻录着文人墨客的风骨,亦沉淀着制笔者与用笔者灵魂共鸣的永恒刹那。






武  京  生

武京生,1956年8月出生,北京人。“武京生”毛笔品牌创始人。师承李福寿、贾长林,32岁成立北京京华毛笔厂,以自己名字命名毛笔品牌“武京生”,并凭借着出众的技术以及对毛笔制作特有的理念,使得“武京生”毛笔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北方毛笔之一。2009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匠心耕艺·京笔传承



5

制笔艺术大师武京生


建厂传艺 京笔延续

三十二岁执笔创业,武京生于京城创立京华毛笔厂,以北方书画笔为根基,承古法而不拘古。他恪守手工制笔百余道工序,更融现代理念精研毫颖,令传统技艺焕发新机。从选料到成型,每支笔皆凝“真材实料”四字精魂,终铸“武京生”品牌,树北方毛笔之标杆,为燕赵文脉添一笔浓墨重彩。

锐意求新 笔拓新境

五十载笔锋未倦,武京生踏遍山河寻访遗珠,复活濒危笔种;携书画名家共研毫颖,改良笔性贴合今人挥毫之需。创制套笔系列,细分书画风格,更将毛笔升华为艺术藏品,打造纪念笔、文创周边,以巧思破市场困局。其创新不囿于形,更延展毛笔文化边界,令千年技艺与现代审美共振。

守正持恒 匠魂永续

“宁增成本,不减匠心”是武京生的铁律。在浮华市场中,他拒省人工、拒降品质,以笔杆为脊梁撑起行业风骨。视振兴笔业为毕生志业,他坚信“毛笔不死,文脉长流”,用人格化坚守诠释非遗活态传承的真谛。其半生笔耕,既为传统手工艺树起丰碑,更为后来者点亮一盏不灭的匠心明灯。





杨  松  源

杨松源,1957年3月出生,浙江湖州市人。轻工大国工匠,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毛笔制作高级技师,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浙江工匠,湖州市首届“湖笔世家”,湖州千金湖笔有限公司总经理,2009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匠心铸艺·湖笔遗香


6

制笔艺术大师杨松源


毫端守正 半世凝锋

杨松源执笔五十三载,将湖笔百廿道工序刻入血脉。从千金镇朝阳村的青涩学徒,到深谙“尖齐圆健”四德真谛的大师,他以山羊毛为纸,以水盆工为墨,在分层匀扎间铸就“毛颖之技甲天下”的传奇。日复一日恪守择毛如绣花、制笔若修心的古训,令每支湖笔皆成流淌千年文脉的活态史诗。

匠心求变 笔载春秋

从手写学艺笔记到对话书画名家,杨松源以开放姿态破传统桎梏。他创《金盖出云》《唐韵鸡距》等百款新品,让古法制笔与现代审美共舞;更将世博展台化作湖笔舞台,使凌云健笔挺立“九洲清晏”。在书桌与工坊的往复中,他悟出“湖笔质量书画定”的真理,用创新为非遗注入奔腾的时代基因。

文脉传薪 笔绘新章

面对“后继无人”的行业寒冬,杨松源以纪录片为火种,以论文为薪柴,在五湖四海播撒湖笔文化的种子。他组建传承团队,既教青年“择毫需如择人生”的匠道,更引领开发文创产品拓宽非遗边界。其半世坚守如一支饱蘸墨韵的湖笔,既勾勒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年轮,更书写着“老技艺永不褪色”的当代宣言。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