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千年文房四宝,承载着东方文明的基因密码。狼毫饱蘸春秋,松烟氤氲唐宋,宣纸绵延元明,歙石镌刻明清。这方寸间的天地,凝聚着文房四宝艺术大师的毕生坚守。当晨光穿透徽州老宅的雕花窗棂,安徽歙县的制墨匠人正在松枝炭火间反复淬炼;太湖洞庭的湖笔工坊里,老师傅们仍在狼毫选材中恪守“九十九道工序”的古训。
岁月流转,薪火不灭。自200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首次评选“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以来,这支103人的大师队伍始终是传统手工艺的中流砥柱。他们以匠人之心雕琢时光:有人在狼毫处理中独创“三洗七滤”技法,让笔锋既有羊毫的丰腴又不失狼毫的劲健;有人用古法复原“九蒸九晒”制墨工艺,在松烟窑变中追寻《天工开物》的墨韵;更有人穷尽三十年光阴,将端砚制作技艺中的“七星潭”“水波纹”等绝活推向化境。这些行走在时光长河中的守艺者,用生命诠释着何谓“择一事终一生”的匠道永承与时偕老。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5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启动“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技艺传承行动计划”。按照笔墨纸砚顺序,力争在年度内推出行业全部艺术大师,用他们的事迹与作品,印证大师们在数字时代探索“文化传承、手工制造”的创新实践。这不是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青春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当我们凝视这些浸润着汗水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大师们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图腾。在此,我们向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发出诚挚邀约:让我们携手并进,在宣纸的纤维间感受匠心的温度,在刻刀的舞动里聆听文明的心跳,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伟大号召,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房四宝新传奇!”
杨 新 林
杨新林,1957年2月生,浙江湖州市人。曾荣获第一届“湖笔世家”,湖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师,湖州市善琏艺综湖笔堂总经理,艺综湖笔堂被评为市级湖笔行业十大名企。2014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制笔艺术大师杨新林
毫厘匠心 锋出茧手
水盆浸骨,择笔修魂。杨新林的湖笔修行始于1976年。双手在零度山泉中淬炼十五年,练就"水中辨毫"绝技——黄狼尾须取立冬后第三场雪猎获者,羊毫必选湖羊颈下三寸"月光白"。深谙"择三分、抹七分"的古法玄机,以六角菜粘料调和锋颖,指尖在毫米误差间舞蹈,将"尖奇圆健"四诀刻入筋肉记忆。当机械臂开始模拟择笔工序时,他仍守着青石案,用四十年练就的腕力演绎"削鞘如削玉,择毫似择心"的笔道真谛。
传承维艰 笔意恒传
这个延续七代的湖笔世家,在互联网时代遭遇到传承的寒冬。儿子远走杭州入职数码丛林,杨新林将毕生技学倾授徒弟姚新根。姚氏作坊里,夫妻档延续着最纯粹的湖笔基因。妻子姚卯英的双手在药水中浸泡出青铜器纹路般皱褶,丈夫的刻刀在笔杆上镌刻时光年轮。他们用"日削三百笔"的坚守,对抗着"短视频时代"的浮躁,更在女儿课本扉页写下郭沬若"湖上生花笔"的诗句——这是比家传更深的文脉托付。
文脉相承 薪火不熄
湖笔本无界,锋颖自生香。民国战火中,善琏笔工携技艺散落江南,却让"湖笔"之名在姑苏、沪上扎根生芽。他带着徒弟走访苏州老笔庄,在青石巷里比对两地笔工手法——善琏人指尖的"抹七分"力道,与姑苏匠人的"挑三毫"技法,竟暗合《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的古训。如今上海朵云轩的书法家用他调教的狼毫临《祭侄文稿》,东京银座的文房店将"苏州产湖笔"与唐纸并陈。杨新林在作坊梁木下挂起泛黄地图,用朱砂标记着湖笔匠人迁徙的脉络:从善琏到湖州,自苏州至上海,百年间笔工们带着锋刀水盆四海为家,却始终守着"尖奇圆健"四字真诀。他正手抄《笔髓录》,将七代家传的毫料配比、六角菜粘料熬制火候悉数记入绵白宣纸——这些浸着药香与汗渍的秘本,将与徒弟新收的徽州学徒一道,续写"天下湖笔出善琏"的千年传奇。
马 志 良
马志良,1960年2月生,浙江湖州市人,善琏湖笔厂厂长。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荣誉副会长。GB/T34854-2017《文房四宝 毛笔》国家标准制定主要起草人、《毛笔制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2年版)》主要起草人。2014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制笔艺术大师马志良
师承匠心 毫厘求道
一根狼毫要断三千次才敢称笔工。"马志良的湖笔修行始于老艺人沈锦轩门下的寒暑不辍。在"千万毛中拣一毫"的严训中,他执牛耳刀剖竹如削玉,指尖捻动间分毫必较——黄狼尾须取辽东冬猎者,羊毫必选湖州立冬后"宿雪青"。三十年躬耕案台,将"尖齐圆健"四德化作肌肉记忆,更独创"三浸九晒"古法,令笔锋在徽墨中绽出金石气。当机械臂开始替代择笔工时,他仍守着青石水盆,用温度唤醒每一根毫颖的灵性。
守正出新 笔润时代
执掌善琏湖笔厂后,马志良在传统基因里植入创新密码。他专门建起"技术中心",用显微成像技术为三百种古法笔毫建档;研创"狼毫梯度配比算法",让苏东坡"颓笔如山"的苦恼化作精准数据。面对电商冲击,他在抖音开起"笔尖上的慢直播"——镜头前,老匠人三小时理出一支玉兰蕊,评论区年轻人竞相截屏:"这才是真正的国潮!"
文脉相承 薪火不熄
湖笔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宣纸上的心跳。"马志良将儿子从互联网大厂召回古镇,父子俩大力加强员工培训,开办笔工培训班,积极推动湖笔创新工程,将精湛的手工技艺与创新产品设计深度融合。踊跃参加“湖笔制作技艺”社会公益活动,免费向全体中小学生开放湖笔研学活动,让湖笔文化走进青少年群体。这位省非遗传承人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笔冢志"——那支曾写下《兰亭序》的湖笔,终将在数字时代续写"笔墨当随时代"的传奇。
吴 庆 春
吴庆春,1961年3月出生,江苏江都人。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笔厂质量总监。上海市技术能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2014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制笔艺术大师吴庆春
师承双绝 笔琢乾坤
刻刀入竹三分,择毫需断九疑。1979年踏入周虎臣笔庄的吴庆春,在严琴学的紫毫淬炼与孙雪莲的刻字绝技间淬火重生。深谙"豹狼毫联笔"需取辽东初雪后的黄狼尾,更独创"五段式锋颖调配法",令奥运"龙凤对笔"在篆刻大师手下流转如龙蛇。四十年案头修行,他将海派制笔的"尖韧润挺"四诀化作本能——指尖丈量0.03毫米的毫径差,耳听水盆浸毫的微妙水响,终将《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学凝于笔端。
定标传艺 笔写春秋
作为《毛笔制作工》国家标准审定人,吴庆春在标准化战场开辟非遗新境。他首创"毫料基因图谱",用显微摄影解析历代名笔的毫颖密码;打造"数字笔冢"系统,让王羲之《丧乱帖》的破锋笔触可溯源至当代制笔参数。在清华美院讲台上,他演示如何用VR技术复原"如意牌狼毫笔"的128道古法工序,直播间里00后学子惊叹:"原来一支笔里藏着整个江南!"
黑润五洲 笔戴文脉
毛笔不是文物,而是活着的中文密码。吴庆春带着他的“非遗进校园”教案走遍23国,在东京银座用"海派三锋笔"书写《兰亭序》,让东瀛书道家见证笔锋如何破译汉字筋骨。他主编的《周虎臣制笔技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教材,更在职业技能大赛评委席上,为年轻匠人植入"守正创新"的基因芯片。当元宇宙浪潮袭来,这位海派笔魂的掌灯者,正用区块链技术为每支毛笔铸造数字身份——让曾写下《祭侄文稿》的狼毫,继续在数字时代书写“笔墨当随时代”的东方叙事。
伍 森 严
伍森严,1962年3月出生,安微泾县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总经理,GB/T34854-2017《文房四宝 毛笔》国家标准制定主要起草人、《毛笔制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2版)》主要起草人。2014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制笔艺术大师伍森严
毫锋淬炼 匠心承古
水盆浸骨,紫毫涅槃。"1982年踏入泾县宣笔厂的伍森严,在青弋江畔开启了他的毫颖修行。双手在寒泉中揉捻三千日夜,练就"水中辨锋"技艺——唯取立冬后中山野兔颈脊"玄甲毫",配以十年苦竹为杆,方合《笔经》"尖齐圆健"古训。深谙宋时诸葛高"毫中藏锋"秘法,他在焊笔头时以鱼胶调松烟,令笔肚吸墨如饮甘泉;修锋时执牛角梳如执剑,剔除0.03毫米的杂毫,终将"万毫齐力"的笔意凝于管端。当机械模具开始复制笔杆纹路时,他仍守着东阳木雕门楣下的青石案,用四十年练就的腕力雕出刘海粟设计的"古法胎毫"曲线。
古法新传 笔润时代
执掌三兔宣笔后,伍森严在千年工法中注入新生机。他复原元代失传的"散卓笔"工艺,让笔锋在生宣上能作"八面出锋";创制"研学笔谱",将128道工序拆解成可触摸的技艺模块——安徽工程学子在他的指导下,亲手完成"三浸九晒"紫毫处理,方知薛涛"越管宣毫始称情"的真意。面对机械制笔冲击,他在抖音发起"一笔一世界"慢直播:镜头前,老匠人十二时辰修一支"鹤颈笔",00后弹幕刷屏:"这才是真正的国潮密码!"
墨韵薪传 笔载春秋
宣笔不是文物,是握在手里的千年文脉。伍森严带着他的"非遗研学箱"走遍江淮,在芜湖书画院揭开"紫毫梯度配比"玄机——笔锋触纸瞬间,米芾的"刷字"技法竟在生宣重现。他主持编撰的《宣笔技艺图谱》,被东京书道博物馆奉为"东方笔道圣经",更在研学课堂植入"守正创新"基因:青年匠人用AR技术解析《快雪时晴帖》笔触,却仍按古法在苦竹笔杆刻下"硬软适人手"的千年契约。站在1978年的东阳雕花门楼下,这位省工艺美术大师轻抚斑驳的"宣笔"刻字,仿佛看见蒙恬改良的秦笔,正穿越时空在元宇宙时代写下新的"毛颖传"。
钱 建 梁
钱建粱,1963年10月出生,浙江湖州市人。湖笔善琏双喜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毛笔专业制作一级工,工艺美术师,GB/T34854-2017《文房四宝 毛笔》国家标准制定主要起草人、《毛笔制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2年版)》主要起草人、《浙江省地方标准DB/T327-2011(湖笔制作工艺及技术要求)》标准起草人。2014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制笔艺术大师钱建梁
师承匠脉 毫颖筑基
"水盆浸骨四十载,方知笔道即心道。"钱建梁的湖笔修行始于1980年朱悦波老艺人的青石案台。从善琏湖畔的羊毫分拣起步,双手在零度山泉中淬炼出"毫颖相面术"——黄狼尾必选辽东初雪后猎获者,山羊毛唯取湖州立冬"宿雪青"。深谙"千万毛中拣一毫"的古训,他独创"三指捻锋法",以毫米精度剔除杂毫,令"双喜牌"湖笔重现元代冯应科"尖齐圆健"四德。1996年执掌上海含山湖笔厂时,他在机械注胶流水线旁另设古法松香工坊,用体温融化百年秘方胶料,守护笔头"蓄墨如饮泉"的灵性。
定标创新 笔写春秋
作为《文房四宝 毛笔》国标起草人之一,钱建梁将千年经验转化为现代密码。2011年,他发明的"锋毫脱脂处理法"斩获湖笔行业首个国家专利,通过纳米级温度调控,令羊毫在保持弹性的同时获得狼毫的劲健。2013年,作品《画龙点睛》获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特等奖。更以"五层梯度配毫"技术,让《中国梦》系列毛笔同时满足篆刻金石气与工笔画纤毫毕现的双重需求,开创"一笔双韵"新境界。
文脉相承 湖笔焕新
"非遗不是保险箱,而是创新试验田。"钱建梁在双喜湖笔厂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保留明代"水盆浸毫"青石槽,隔壁就是3D打印笔杆数字化车间;带徒首课临摹《智永真草千字文》,结业作业却是抖音直播择毫工艺。他主导的"湖笔技艺基因库"项目,用电子显微镜解析历代名笔的毫颖结构,数据库已收录127种古法配比。更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智能择毫机",通过机器学习百万次匠人手势,既保住"三指捻锋"精髓,又将效率提升三倍。这位省传统工艺领军人才正书写新时代"笔冢记"——让王羲之的鼠须笔魂,在量子时代续写"笔墨当随时代"的湖州叙事。
章 小 华
章小华,1964年3月出生,江西进贤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善琏松鹤湖笔有限公司总经理,《毛笔制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2年版)》主要起草人。2014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制笔艺术大师章小华
松鹤凌云 毫颖筑基
"水盆浸毫四十载,始知笔道即商道。"章小华的制笔修行始于文港镇的家族传承,其父辈曾执掌进贤笔厂半世纪。1995年携妻陈晓湘扎根善琏,取许“众花尽处松千尺”,"群鸟喧时鹤一声"诗意创立"松鹤"品牌。深谙湖笔"尖齐圆健"四德精髓,他在青弋江畔重建古法工坊——黄狼尾必选辽东初雪后猎获者,苦竹杆需经三年阴干方入刀雕刻。初创期得日本笔匠传授脱脂秘术,却以中医"九蒸九晒"古法改良,独创"自然渗胶工艺":将松脂置于青石加热板,以50℃恒温唤醒胶性,令毫颖既保东瀛技法的柔韧,又添湖笔特有的蓄墨灵韵。
东灜淬技 匠心铸魂
与日本客商的十年博弈,淬炼出章小华的创新胆识。他破解东洋脱脂法"成本高、时效低"困局,以"三温九转"专利技术重构工艺链——85℃蒸汽软化动物毛鳞片,零度山泉急冻定形,终令狼毫兼具羊毫的柔润与尼龙的弹性。1997年受书法家钟鸣天启发,他创制"五线锁锋法":在笔斗处嵌入蚕丝绞线,仿照明代家具榫卯结构,使紫檀笔杆历经干湿循环仍严丝合缝。这项获国家专利的技艺,让《书法报》社长惊叹:"开裂滋毛之弊,自此绝矣!"
名笔出匣 国器流芳
2012年北京文博会上,"松鹤"湖笔笔锋破空而出,斩获“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笔"桂冠。评审专家发现,其笔头暗藏"七层梯度结构"——内芯三成辽东狼毫取劲健,中腰四成湖羊毛求柔润,外披三成胎毫得细腻。这种源自日本脱脂术与善琏古法的融合创新,竟能同时驾驭吴昌硕的金石篆刻与工笔花鸟的纤毫毕现。而今的松鹤工坊,老匠人仍用青石槽进行"九浸九晒",青年团队却以3D扫描复原《祭侄文稿》笔触数据。章小华在厂区悬挂父亲遗留的1956年制笔图谱,旁边就是AR技术解析的毫颖显微图——这支曾东渡扶桑的湖笔,正在数字时代书写"笔墨无国界"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