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快讯 | 市场研究与督导专委会行业研学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下篇)
最新动态
快讯 | 市场研究与督导专委会行业研学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下篇)
2025-04-299

知行合一·行稳致远

市场研究与督导专委会

开展行业专题研学活动





编者按


      为传承传统文化精髓,解码老字号发展基因,提升市场研究与督导工作质效,日前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市场研究与督导专委会组织在京委员走进享有“中国文房四宝文化第一街”美誉的北京西城区琉璃厂,实地探访“一得阁、戴月轩、荣宝斋”三家百年老字号企业。考察结束后,专委会在一得阁会议室召开了本年度第三次工作会议。与会成员围绕参观见闻分享了心得体会。现将内容整理如下,按交流先后顺序排列,供学习互鉴。

陈捷  特邀嘉宾专委会顾问

航天科工二院基建部原党委书记




萧述涛  专委会副主任兼秘长

北京文脉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曾长期从事航天科研与管理工作,此次走进琉璃厂古文化街,探访一得阁、戴月轩、荣宝斋三家百年老字号名企,既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溯源之旅,更让我从航天领域的视角,对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发展有了全新思考。在一得阁,其非遗博物馆中陈列的古法墨块与现代化生产线的墨汁,形成古今交辉,令我联想到航天技术中“传统经验”与“科技创新”的融合逻辑。讲解员提到的“光谱分析优化烟炱配比”,恰似航天科研中对材料性能的精密把控——传统工艺的精髓需以科学方法提炼,才能焕发新生。这提示专委会在市场研究中,应关注如何将航天领域的系统工程思维引入文房四宝产业,推动工艺标准化与创新协同发展。戴月轩“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与128道湖笔制作工序,让我深刻感受到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与航天科研“零缺陷”的严苛标准异曲同工。在督导工作中,我们需借鉴航天质量管理体系,助力传统企业建立更完善的品控标准,将“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业规范。荣宝斋253年的传承与木版水印技艺的沉浸式体验,则展现了文化IP的强大生命力。航天事业中,“神舟”“嫦娥”等品牌的成功塑造,印证了文化符号与科技创新结合的无限潜力。文房四宝产业同样可通过挖掘历史底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专委会应加强跨领域研究,探索航天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还原古法工艺,或通过航天级材料提升产品性能。此次研学让我意识到,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需要科技赋能、标准护航与品牌引领。未来,我将以航天人的思维,为专委会工作注入新动能,推动文房四宝产业在传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萧述涛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北京紫禁文脉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通过这次琉璃厂走访传统老字号一得阁、戴月轩、荣宝斋,颇受启发。在市场端,传统老字号具有人文技艺优势,如深入挖掘内容,对消费场景年轻时尚化再造,譬如在咖啡店、高端酒店等导入体验在地感强的内容,值得深度挖掘尝试;在品牌端,老字号更具有传承教育意义,如能扩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的广泛度及参与度,势必能在校园端占得先发优势;在平台端,通过荣宝斋的兼容并蓄、跨界合作了解到,平台能高效获得垂直客户,值得行业推广学习。

王爱国  专委会委员、副秘长

驻京部队原某干休所所长




      参观琉璃厂三家文房四宝百年老店后,我深受震撼,总结出三点深刻体会。其一,文化传承厚重。三家老店均逾百年历史,作为非遗保护单位,堪称行业“茅台五粮液”与文化“活化石”。以一得阁为例,第一代传承人18岁学艺,21岁执掌门户,通过制定标准、开拓市场、防伪打假奠定基业,经几代人坚守传承,终成行业典范。其二,创新发展制胜。老字号从传统作坊发展为国际化品牌,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它们既保留核心工艺,又与时俱进改良技术,如一得阁在墨汁中融入香料药材,手握国密配方,还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产品,深度融入宗教、艺术、教育等多元领域。其三,工匠精神为本。即便科技日新月异,老店仍严守传统工艺,坚持真材实料、工序完整。戴月轩制湖笔、荣宝斋手工制画,一件作品需经百余道工序,同一动作重复上千次,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匠心,让老字号历经岁月沉淀愈发璀璨。作为文房四宝从业者,传承弘扬这份匠心与技艺,意义深远。


张庆国  专委会委员

北京环宇畅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第一次参与研学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得阁的墨、戴月轩的笔、荣宝斋的石和木板画,无一不是岁月的积淀,把天然之美和匠人之艺完美融合。了解制墨工艺后,云头艳的命名仿佛将墨与诗画跃然眼前,深感字画虽不同,浓淡总相融;湖笔制作每一道工艺的反复,都仿佛在讲述着什么是精雕细琢,让忙碌的生活和浮躁的心感受片刻宁静;木板水印的诞生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印证,五千年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属性,才是华夏民族的根。结此次研学的感悟,在个人层面,应当加强对文房知识的了解,丰富个人知识体系,尽快摆脱菜鸟头衔;在专委会层面,熟悉文房产品的产地和市场分布情况,为市场调研和督导工作做好知识储备;在行业层面,感受传统品牌对行业的引领作用,为后续了解不同受众对文房产品需求夯实基础。


史剑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粮长城酒业战略客户总监




在走访老字号的过程中,我对笔墨版画端砚等文房四宝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墨汁博物馆中,古老制墨工艺与现代展示技术的结合,让我领略到墨文化的深厚底蕴;湖笔作坊里,匠人们精湛的制笔技艺,展现出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坚守;雕版印刷工坊内,一块块雕版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印记;荣宝斋的专业讲解,更是将文房四宝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娓娓道来。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品牌塑造和品牌建设对于文房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些领军企业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创新,为行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匠心传承和人才梯队建设更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长城葡萄酒在全国销售市场的布局。长城葡萄酒通过深耕品牌建设,打造出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全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文房四宝产业也可借鉴其经验,继续加大数字化营销力度,加强品牌塑造,打造沉浸互动场景,积极参与各类展会提升行业影响力,与企业开展联名合作进行话题营销。同时,利用创新平台资源,基于可信价值构建文房四宝数字艺术金融系统,从而推动文房四宝产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如同长城葡萄酒一样,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


刘倩倩  专委会委员

也也知(北京)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总经理




研学首站来到一得阁博物馆,檀香裹挟着历史尘埃扑面而来。这座由老厂房改造的博物馆,恰似一方洇着五色墨痕的宣纸,将百年制墨史缓缓铺陈。从一得阁创始人谢崧岱先生所书写的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彰显了老先生的胸怀,制一墨,供天下人。在第一代传人徐洁宾徐先生的经营带领下,一得阁的经营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5年徐先生以肖像注册了商标,开启了一得阁的商业版图。而每一块墨块,每一瓶墨汁,都代表了一得阁匠人们的匠心,从名人制定的高端墨,到学生们能够普遍使用的墨汁,使众多喜爱文墨的人们得到了实惠。戴月轩陈总热情的介绍,让我深刻了解到了毛笔的精工制作,这些匠人师傅们的耐力与认真让我折服,一杆笔从选杆到笔锋,都是要经过重重筛选,每根毛料之长短不一,为使其一致,将除绒后毛撮,以毛尖方向一根根排齐于板子上,再将毛根切齐,即是毛料中之“毛片”。这样反复重叠的工作,匠人师傅们能够日复一日的做精,才能制得一杆好的毛笔,这些匠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参观荣宝斋的老坑石,砚台石的鉴别需要非常专业的鉴定,水印木版画的繁冗工序也甚为震撼,让画面在几百版的反复拓印下呈现画者的原版及其不容易。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文,这些匠心企业应该得到大力的宣传,让众多的企业学习守正创新的理念经营,这是国与民的福祉。


颜令军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品牌影响力栏目组制片人




走访一得阁、戴月轩、荣宝斋三家百年名企,深刻领略到文房四宝行业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一得阁创始人谢崧岱突破传统,以“解决研墨不便”为初心,历经无数次尝试,创研出国内第一款墨汁。第一代传承人徐洁滨更展现超前商业智慧,不仅将分店开至郑州、天津等多地,还在1925年完成商标注册,以品牌化思维为百年基业奠基。这启示我们,企业传承的核心在于“人”的前瞻性与创新力。值此品牌160周年之际,一得阁计划拍摄纪录片,如何用镜头向全球华人讲好墨汁老字号的故事,值得期待与深思。戴月轩的湖笔工艺令人动容。店内陈列着毛主席、周总理等名人用过的笔,仿佛让人看到历史长河中无数经典篇章的诞生。制笔师傅们遵循古法,以128道工序雕琢每一支笔,诠释着“匠人匠心”的真谛。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与坚守,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使命的担当。荣宝斋作为行业翘楚,一进门便以范增价值6000万的《女娲补天》、全国最大端砚及稀世田黄石等珍品,尽显“寸步寸金”的文化分量。央视5集纪录片的热播,更彰显其行业影响力。在木版水印工间,亲眼目睹匠人复刻古画的精湛技艺,深感每一幅作品背后的心血与坚守。徐总专业且幽默的讲解,让人对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理解。此次走访,既是文化寻根之旅,也为媒体人传播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责任与方向。


颜子峰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浩岳驰恒律师事务所投资人




专委会组织的这次参观体验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房文化的深度了解,更是一场关于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思考之旅。这三家中华老字号,分别以墨汁、湖笔和综合文化经营为核心,展现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坚守与创新。一得阁由谢松岱1865年在琉璃厂创立,结束了研墨的繁琐,开创了墨汁的先河。成为书画界的标杆产品。一得阁做为“中华老字号”,其墨汁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据全国墨汁市场76%的份额。面对现代化挑战,一得阁通过改制,拓展产品线,既保留古法工艺,又通过规模化生产满足多元需求。戴月轩始建于1916年,由湖州制笔大师戴斌创立,是琉璃厂唯一以人名为店号的老字号。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戴月轩坚持纯手工制作,每支毛笔需经历100多道工序。由衷钦佩制笔艺人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深感传统手艺传承的艰辛。荣宝斋前身为1672年的松竹斋,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让我印象深刻。一副书画作品,先要分色与复刻、再选材与雕刻。尤其是手工套印环节,用宣纸或绢覆盖印版,逐版刷涂国画颜料,再通过专业工具压力转印。套色顺序需严格遵循分版逻辑,复杂作品需反复套印上万次才能完成。对工艺师的技艺与耐心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一得阁、戴月轩与荣宝斋的百年历程,是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缩影。它们以技艺为根、以市场为脉。既守护了民族记忆,也为非遗技艺可持续发展提供范本。相信以一得阁、戴月轩和荣宝斋为代表的中华老字号会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周跃华  专委会战略合作伙伴

江西李渡酒业公司北京总经销总经理




走进琉璃厂古文化街,跟随文房四宝专委会参观一得阁,戴月轩,荣宝斋三家百年老字号。一得阁墨,戴月轩毛笔,荣宝斋艺术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品牌,更是中国文房四宝与书画艺术的活态传承者。它们的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商业层面,更承载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多重意义。一得阁墨,墨香百年,匠心传承。是中国最早墨汁品牌,改变了传统研墨方式,推动了书画创作的便捷。戴月轩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媒介,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荣宝斋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书画文玩老字号,集收藏,拍卖等一体。特别是复制技术可逼真重现古代书画真迹。行走在三家百年老店当中,就像穿越时空遂道一样,一件件老物件诉说着文化传承。不仅在于它们的历史,更在于它们在新时代廷续文化血脉。末来,只有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搞跨界创新,沉浸式体验活动,文化lP打造,三家百年老字号继续书写下一个百年辉煌。


何昱璋  战略合作伙伴

北京浩岳驰恒律师事务所律师




跟随市场研究与督导专业委员会到“一得阁”“荣宝斋”“戴月轩”文房四宝老字号研学活动,深刻体会到商标与知识产权保护对百年品牌传承的重要性。作为法律从业者参与文房四宝市场督导工作,在走访一得阁、荣宝斋、戴月轩的过程中,深切体悟到文化遗产守护与现代商业规范的深度融合。一得阁百年制墨历史,实现了古法工序与现代质检体系的精准对接;荣宝斋木版水印工作室中,惊叹国家级非遗技艺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共生演进;戴月轩笔庄的"尖齐圆健"制笔标准,更展现了传统工艺标准化建设的当代实践。三家百年老字号以"守正"与"创新"的双轨发展模式,为文化市场监管提供了鲜活样本。作为法律工作者,尤为关注其商标维权、非遗传承人培养及传统技艺数字化保护等举措。这些探索启示我们:文化市场的规范治理,既需要法律框架的刚性约束,更离不开对文化基因的柔性传承。在墨香氤氲间,我重新理解了市场督导工作——不仅是商业秩序的维护者,更是文明命脉的接力者。


王松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一得阁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一得阁科技公司与销售公司双线负责人,此次研学活动让我深感荣幸与责任重大。一得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始终致力于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的墨品焕发新生。通过与专委会成员的深入交流,我更加坚定了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上的决心,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让“一得阁”这块金字招牌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同时,我也从戴月轩、荣宝斋等百年老字号的经验中吸取了宝贵智慧,特别是他们在品牌建设、工艺传承上的坚守与创新,让我受益匪浅。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市场调研,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文房四宝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一得阁的力量。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更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颜红军  专委会委员

北京亚奥弘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第一次参加研学,走进琉璃厂,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松烟墨香。一得阁的墨汁、戴月轩的湖笔、荣宝斋的木版水印,这三家老字号就像沉默的守护者,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传承千年手工技艺的故事。触摸戴月轩的紫毫笔锋时,我真切感受到,这些传统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当代艺术中的鲜活血脉。在一得阁,了解到墨汁的来历与制作有多不易与讲究。如今,一得阁的师傅们还用上了光谱分析仪等新科技,把传统制墨工艺和现代科技结合,让千年古方有了新生命。戴月轩的制笔工匠们,正传承着“千万毛中选一毫”的绝活。他们把山羊毛、黄鼠狼尾毛等材料细细分层,用唐代传下来的“心柱法”,做出的笔锋软硬适中,写字时仿佛带着呼吸。科学研究发现,用湖笔书写时,笔锋和纸面摩擦的频率,刚好和人体生物电的频率一致,难怪古人说“笔与心合”。老师傅们不懂这些数据,但他们一摸笔就能知道好坏,这种经验里藏着人和工具的奇妙默契。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展厅,师傅们复刻《韩熙载夜宴图》时,要用238种刀法,刻出的作品逼真到连徐悲鸿都差点看走眼。在数字印刷时代,机器再精密,也做不出手工套印那种自然的“小误差”,而这种独特韵味,正是中国艺术“重意境”的体现。这些老手艺人们守住的,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东方美学的灵魂。


肖庆国 专委会委员

驻京部队原某部干休所副所长




参加专委会第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房四宝百年老字号研学活动,走访“一得阁”“戴月轩”“荣宝斋”等百年品牌,在触摸历史与匠心的过程中,收获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走进“一得阁”,这座以墨汁闻名的老字号,其产品凝聚着独特工艺精髓:墨迹光亮如缎、书写流畅自然,墨香沁人心脾,且兼具耐水不退色、四季适用等特性,完美复刻了古墨神韵,每一滴墨汁都诉说着传承百年的制墨智慧。“戴月轩”的毛笔制作工坊内,匠人指尖流转的是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一支湖笔从选材到成品,需历经水盆、择笔等百余道严苛工序,匠人对“尖、齐、圆、健”四大标准的执着追求,让每支笔都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也因此成为书画名家的案头挚爱。而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荣宝斋”,则以木板水印技艺惊艳众人。这项非遗工艺不仅承载着老一辈匠人的智慧结晶,更通过繁琐的勾描、刻板、印刷工序,将传统书画神韵完美复刻,让文化传承在刀刻与墨染间焕发新生,彰显着非遗技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谭明月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数云平台创始人




专委会首场研学,让我踏上了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文房四宝探寻之旅,走访了一得阁、戴月轩、荣宝斋这些承载着岁月沉淀的中华老字号。置身其间,我深切感受到,每一滴墨汁、每一支毛笔、每一张宣纸,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晶。它们历经数十道精细工序,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焕发新生,将千年文化底蕴凝聚其中。在快节奏的现代经济浪潮中,这些传统工艺的繁复与精妙,更显珍贵。唯有深入了解其制作过程,知晓每一道工序背后的故事与匠心,我们才能真正领悟文房四宝的精髓,在使用时与古人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也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些承载着民族智慧与美学的非遗瑰宝,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实现其传承与发展的真正价值。


吕晓云  专委会委员

北京晟沃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参观一得阁、戴月轩和荣宝斋百年文房四宝企业后,从知识产权视角看传统产业发展,可归纳为五大核心路径:一、品牌保护与商标战略。地理标志认证和商标注册战,是强化市场辨识度的关键。如泾县宣纸依托“红星”品牌获驰名商标与中华老字号认证,一得阁也通过系统的商标布局避免市场混淆;同时,申请国家级、市级非遗保护,以文化符号提升品牌附加值。二、专利与技术创新。针对工艺设备、防伪技术等创新成果,可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例如荣宝斋木板水印装置(专利号:202421425174.8),通过专利保护巩固技术壁垒;产品防伪系统则可借助软件著作权实现数字化防护。三、标准化建设。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从原料选择到生产流程建立质量门槛。以宣纸为例,明确青檀皮、沙田稻草等原料标准,压缩低质仿冒品生存空间,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四、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传承基地,加速技术革新与成果落地;同时借助互联网直播、名人IP等数字化手段拓展电商渠道,提升品牌曝光度。五、文化IP的国际化运营。利用国际商标注册(如马德里体系)和跨境电商,结合海外展会推动文化输出。如徽墨“地球墨”借国际奖项影响力,实现传统工艺的全球化保护与推广。知识产权是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需整合商标、专利、著作权等多元保护手段,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产权的融合机制,助力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刘海鹏   专委会委员副秘书长

驻京部队原某部干休所政治委员




参观一得阁、戴月轩、荣宝斋三家百年老字号,宛如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深刻领略到文房四宝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踏入一得阁,墨香四溢,古法墨汁制作工艺传承至今,每一滴墨汁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坚守。戴月轩内,一支支湖笔造型精美、工艺细腻,从选材到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对传统制笔技艺的执着追求。荣宝斋中,书画珍品令人叹为观止,木版水印技艺更是精妙绝伦,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次研学,不仅让我近距离接触到了文房四宝的精湛工艺,更让我感受到了传统匠人对技艺的敬畏与热爱。这些老字号企业,凭借着对品质的坚持和对创新的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文房四宝的魅力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徐浩然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荣宝斋有限公司物流与采购部经理




荣宝斋自1672年创立至今,承载的不仅是书画、文房四宝等传统文化之美,更是浓缩的中国文脉传续。那些笔墨纸砚背后,藏着无数匠人用时间与智慧去传承百年千年,每一件都是“活着的文物”。轻抚宣纸表面,若如婴儿肌肤般细腻,指尖划过端砚老坑砚堂,感受冰纹、鱼脑冻等石品花纹与端砚的沉润,近持田黄石与鸡血石之瑰彩艳丽,感叹大自然造化神奇。站在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簪花仕女图》前,感受唐代周昉笔下的雍容华贵,与当代匠人的呼吸,在丝绢间悄然共鸣。这不是简单的复制,仕女眉间的金箔花钿,肩头半透明的泥银披帛,这是一次对盛唐美学的深度破译与重构。在荣宝斋,这些书画、文房四宝不再是静默的展品,或许能听到千百年前古人的声音。


吕安春  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秘书长




琉璃厂老字号研学之行,既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对传统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过程。在一得阁,从产品陈列室到非遗博物馆,其160年历史沿革与创新实践令我深受启发。作为市场研究工作者,我们需深入挖掘这类老字号的品牌价值,研究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结合的成功经验,为行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本。而在戴月轩“前店后厂”坚持109年的经营模式中,128道湖笔制作技艺不仅展现匠心传承,更蕴含着传统业态与现代市场对接的奥秘。这提示我们在市场督导工作中,要注重保护传统工艺的完整性,同时助力企业探索更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荣宝斋253年的历史积淀,通过木版水印制作流程演示与沉浸式体验,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在市场研究层面,我们应加强对文房四宝文化价值的研究,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体验化等手段,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督导工作中,则要推动行业标准的完善,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这些珍贵技艺的知识产权。此次研学,不仅让我领略到文房四宝的独特魅力,更明确了专委会的工作方向。未来,我们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传统企业的调研,总结优秀经验,为行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强化市场督导,规范行业行为,推动文房四宝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研学小结



此次研学以“寻根传统产业,启迪市场智慧”为目标,紧扣“知行合一,行稳致远”主题,通过实地参观、技艺体验、辅导讲座、座谈研讨等形式,组织委员系统学习了文房四宝文化知识,深入剖析老字号企业在工艺传承、品牌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一得阁制墨工艺的守正创新、戴月轩匠心制笔的精益求精、荣宝斋艺术经营的跨界突破,让与会委员深刻感受到老字号企业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为开展市场研究与督导工作提供了生动实践。

       通过此次研学,委员们更加明晰了自身的责任,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研究与督导工作必须立足行业实际,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专业服务。未来,专委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深化行业调研,强化专业赋能,以更加主动的作为、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市场研究与督导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会员企业在传承与创新中稳健前行。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