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人民日报:一张宣纸—— 千年技艺载文韵
最新动态
人民日报:一张宣纸—— 千年技艺载文韵
2025-05-102

笔墨纸砚里的

匠心传承

宣纸

文化中国行



编者按

华夏文明五千年,文房四宝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审美,始终是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作为其中杰出代表,其精湛制作技艺不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5月6日,《人民日报》推出《笔墨纸砚内的匠心传承》系列报道,深入文房四宝核心产区,以生动笔触挖掘传统技艺背后的故事。报道聚焦匠人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揭示了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深层密码。这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珍贵记录,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窗口,为推动文房四宝行业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注入强劲动力。(全文如下)


5月6日《人民日报》人文版报道





一张宣纸——

千年技艺载文韵



将一张竹帘放入一槽纸浆,左抄一下,右抄一下,在两人默契配合下,一捞一提之间,一张宣纸的雏形从纸浆中跃然而出。简单的动作,却最是考验力度与技巧,纸张的好与坏、厚与薄,全在这一捞上。


“捞纸动作看似简单,可每捞一张纸,纸槽中纸浆浓度都在降低。越往后捞,越要下水深、动作慢,才能保证每张宣纸的重量一致。其中的微妙变化,全凭感觉。”宣纸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东红说。40年间,他亲手捞出1000余万张宣纸。


然而要成就一张真正的宣纸,捞纸不过其中一道工序。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因其曾隶属于宣州而得名。“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丝绸不闻声。”其传承千年,纯白细密,绵软坚韧,不蛀不腐,被誉为“千年寿纸”。


据粗略计算,宣纸传统工艺有100多道工序,可分成原料、制浆与成纸三部分。先将“有形”的檀皮和稻草变成“无形”的纸浆;再通过配浆、捞纸、晒纸、剪纸、包装等成纸工序,将“无形”的纸浆变成可以使用的宣纸。其中大部分工艺至今无法使用机器替代。从原料到宣纸成形,需历时3年。


漫长的制作周期、繁琐的制作技艺,每一张宣纸都凝聚了汗水与坚持。“工作是枯燥了些,不过宣纸不仅仅是门手艺,也是国家名片,把制作宣纸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内心就会充满自豪感和责任感。”周东红说。


正宗宣纸以青檀韧皮长纤维和沙田稻草短纤维为原料,辅之以优质山泉水。其中,青檀皮以泾县乌溪村及周边地区所产为最。而山泉,离不开乌溪村当地分别呈弱酸性和偏碱性的两股山泉。自古以来,宣纸最上品者,乌溪出品,别无分号。


如今,乌溪再次因宣纸而兴。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中国宣纸小镇”建成,2024年接待游客数超40万人次,创造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



捞纸工序


随着电商的发展,宣纸企业纷纷“触网”。据了解,仅泾县丁家桥镇,宣纸销售电子商务集聚区中经营户多达1100余户,全年发货量超过500万单,宣纸电商及其周边的从业人员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为推动宣纸产业集群成势,泾县还在丁家桥镇工业园区建起了宣纸大市场。具备文房四宝交易、宣纸文化旅游、艺术品交流、艺术家接待、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等多项功能。2024年,宣城市文房四宝产业营业收入近20亿元。宣纸大市场负责人黄和平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里打造成中国文房四宝集散地。”


宣纸大市场




文字排版:雷惠娜

记  者:徐  靖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