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千年文房四宝,承载着东方文明的基因密码。狼毫饱蘸春秋,松烟氤氲唐宋,宣纸绵延元明,歙石镌刻明清。这方寸间的天地,凝聚着文房四宝艺术大师的毕生坚守。当晨光穿透徽州老宅的雕花窗棂,安徽歙县的制墨匠人正在松枝炭火间反复淬炼;太湖洞庭的湖笔工坊里,老师傅们仍在狼毫选材中恪守“九十九道工序”的古训。
岁月流转,薪火不灭。自200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首次评选“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以来,这支103人的大师队伍始终是传统手工艺的中流砥柱。他们以匠人之心雕琢时光:有人在狼毫处理中独创“三洗七滤”技法,让笔锋既有羊毫的丰腴又不失狼毫的劲健;有人用古法复原“九蒸九晒”制墨工艺,在松烟窑变中追寻《天工开物》的墨韵;更有人穷尽三十年光阴,将端砚制作技艺中的“七星潭”“水波纹”等绝活推向化境。这些行走在时光长河中的守艺者,用生命诠释着何谓“择一事终一生”的匠道永承与时偕老。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5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启动“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技艺传承行动计划”。按照笔墨纸砚顺序,力争在年度内推出行业全部艺术大师,用他们的事迹与作品,印证大师们在数字时代探索“文化传承、手工制造”的创新实践。这不是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青春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当我们凝视这些浸润着汗水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大师们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图腾。在此,我们向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发出诚挚邀约:让我们携手并进,在宣纸的纤维间感受匠心的温度,在刻刀的舞动里聆听文明的心跳,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伟大号召,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房四宝新传奇!”
佘 其 春
佘其春,1949年3月生,江苏江都人,2009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现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第八届理事会高级顾问。周虎臣第11代传承人,上海笔墨博物馆专家顾问,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毛笔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扬州江都区龙川工匠。
制笔艺术大师佘其春
毫颖承魂 笔献家国
辨锋如识人,制笔即铸魂。1972年冬,佘其春在周虎臣笔坊接到神秘订单——要求是“狼毫笔,比小楷大些,比大楷小些”。他执意索要书者真迹,直至次年春方得见《人民日报》刊登的毛泽东手书《满江红》。他观主席笔锋如观剑意,撇捺间藏雷霆之势,转折处见云水襟怀。为此,佘其春决定取辽东深秋黄狼尾,独创“三芯五披”结构,内嵌三成紫毫取劲,外披五层胎毫蓄墨。四百支“一号笔”历时数月方成,笔杆刻《水调歌头》词句微雕,毛主席晚年批阅文件皆用此笔,笔锋磨损处犹见“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遒劲力道。
禅锋入笔 大师定制
观字如观人,制笔如做人。佘其春的定制技艺享誉海内外,从华语诗坛泰斗洛夫到佛学大师星云,皆为其笔下宾。2016年,星云大师旧笔难续,佘其春连夜赶制三支“百寿笔”,紫檀笔杆镌科莲花纹,毫颖以皖南貉毛为骨、湖州羊须为锋,重心前移5毫米,适配九旬长者腕力,法师试笔惊叹“此非笔也,乃佛手!”。佘其春更破“黄狼尾不可替”的祖训,首创“六兽毫”配方——胶东貉毛取劲、川北狗鬃求稳、辽东狼毫蓄墨,既缓解生态压力,又让《祭侄文稿》的破锋技法在现代宣纸上重生。
匠心永续 笔道维新
面对非遗传承困境,佘其春秉持“守正拓新”理念寻求突破。他与儿子共同编撰《管城春秋》,把佘氏“观字制笔”技艺凝练成“察其势,量其力,顺其性,补其缺”十二字口诀,无偿提供大家学习借鉴。同时还身体力行,积极推动制笔技艺传承,尽管已年过七旬,在上海非遗馆内,有时仍能看到他手持牛耳刀,演示“水盆齐毛”系列制笔技艺。同时,他积极发声“制笔非炒菜,需十年磨一工”,呼吁政策支持,期望政府能借鉴浙江湖州“带徒补贴”模式,让曾书写《黄州寒食帖》的狼毫技艺,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杨 文
杨文,1969年10月出生,安徽省黄山市人,2014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毛笔制作技艺(徽笔)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山市政协委员,黄山市文房四宝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所长。
制笔艺术大师杨文
毫颖承古 徽脉筑基
千万毛中拣一毫,始知笔道即心道。杨文的制笔源起于其家族传承,其祖上世代制笔,且曾为贡品。其父杨恒云与母吴木英皆为制笔好手,自杨文7岁起,便悉心教导杨文制作毛笔,做笔工序繁杂且要求精细,学习刻字时,每根笔杆上需雕刻13个字,杨文每日必须完成1000支毛笔的雕刻,方能吃饭,家学的渊源以及少年时期父母严苛的教导,使得13岁时杨文就可独立完成毛笔的制作。1994年于屯溪老街创立杨文笔庄后,杨文与国内外诸多书画名家进行深入交流,至此其开始致力于徽笔的创新之路,并于2006年成立了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
匠心焕彩 笔润新章
用笔在心,制笔同样在心,杨文从书画家们的反馈中抽丝剥茧,寻求着徽笔的复兴和创新道路。2001年,画家杜滋龄向其提出“一笔绘全图”的需求,杨文在经过多次试验后,最终选择融合西藏牛耳毛的弹性、江浙山羊毛的含墨、辽尾狼毫的聚锋、四川猪鬃的稳健等材料,创制了“滋龄妙笔”,该笔打破“尖齐圆健”传统框架,以“四毫梯度”结构,实现细线勾勒与泼墨晕染的无缝切换。他不仅复刻了兰蕊笔、葫芦笔等古笔,还研发了“画龙点睛徽笔”、“桃园三结义徽笔”等多款新徽笔。作品被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更与故宫展开合作,开发了13款文创毛笔,深受专业和书画爱好者喜欢。
文脉相承 薪火传徽
非遗传承不仅是荣耀,也是一种责任。杨文以徽笔制作技艺为媒介,架起传统与时代的桥梁,与儿子杨达将制笔72道工序拆解为不同模块,开展徽笔体验活动。2012年开始,体验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开放,参与体验的从最初的书画、传统文化爱好者,到如今的世界各肤色、各民族以及社会各阶层,不仅扩大了徽笔知名度,更是宣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近来来,更是无偿开展了数十场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可以体验传统的非遗技艺,从而增加文化自信。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仅致力于技艺的继承、创新,也为非遗技艺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添砖加瓦,为徽笔走出徽州,面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 小 平
李小平,1973年月生,浙江淳安人,2014年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教育部文房四宝非遗项目特聘导师,现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协会文房雅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文房四宝·毛笔》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江西省南昌市级非遗传承人、江西省劳动模范,2024年获评首届福布斯中国·文化影响力人物。
制笔艺术大师李小平
古笔溯源 匠心焕彩
千万毛中择一毫,始知笔道即文脉。李小平的仿古制笔始于对唐代缠纸鸡距笔的执着追寻。2006年,因美国网友关于王羲之“雀头笔”的讨论,他开启了对失传古笔的复原探索。历时八年,他遍览日本正仓院唐笔影像资料,结合藤野云平的制笔视频,终在2013年成功复刻“唐代缠纸笔”。此笔以麻纸螺旋缠裹笔芯,外披狼毫,笔头粗短如鸡距,蓄墨量超现代笔三倍,重现“日书万字而不顿”的唐人笔风;他将研究成果发表于《紫禁城》杂志,为古笔研究填补学术空白。此后又陆续推出了“仿宋三副笔、仿汉笔、仿明笔、仿清代紫毫笔”等系列古笔。2023年,其仿唐笔系列被中新社记者记录为“原型”、“实用型”、“李家笔”三类,成为海内外书家竞藏之物。
文脉新铸 笔润时代
执掌“淳安堂”三十余载,李小平始终以古法为基,深研当代笔学体系。作为《文房四宝·毛笔》国标的主要起草人,他提议将千年制笔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尖齐圆健”参数。他自主独创的“三连环仿古行囊笔”,笔杆暗藏榫卯结构,可替换狼毫、紫毫、胎毫三种笔头,获实用新型专利。2018年与中国美院共建文港实践基地,带徒首课需临摹《宣和笔谱》,结业作业却是抖音直播“水盆齐毛”;更携清华学子用激光测距仪校准毫颖弧度,让古法“齐毛如排兵”在现代科技中重生。2020年,李小平与深圳慢物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小管”自来水毛笔市场表现不俗,并获“德国红点设计奖”,让千年古笔走进现代生活。
锋颖凌云 非遗育新
李小平不仅是技艺传承者,也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为将文笔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他积极与国内高校对接,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设讲座,成立中国美术学院教育系文港实践基地,开设文港文化大讲堂,年均培训学生超千人,并手把手教授来自广东、山东、四川等全国各地20余名弟子掌握全套制笔工艺 ;他创新提出“科学制笔”理念,将毛料选配、水盆梳理等工序拆解为可量化教学模块。随着直播电商兴起,如何通过互联网传承文笔制作技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文笔文化,成为李小平钻研的新方向,他不断尝试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宣传等多元、立体的传播方式,提升文港毛笔行业影响力,让传统制笔产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使“华夏笔都”焕发新生,2024年荣获福布斯中国文化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