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大师 I 文房焕彩 匠心传薪一一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技艺传承行动计划之五
最新动态
大师 I 文房焕彩 匠心传薪一一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技艺传承行动计划之五
2025-09-046




文房焕彩   匠心传薪


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技艺传承行动计划之五


专栏题字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名誉会长许思豪


主办单位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


承办单位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产业发展部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宣纸专业委员会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书画纸专业委员会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市场研究与督导专业委员会





前言

     时光荏苒,文脉永续。自200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首次评选“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以来,一支由103位大师组成的队伍,成为了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以笔为剑,划破时光的迷雾;以墨为韵,晕染历史的厚重;以纸为笺,书写文明的脉络;以砚为友,研磨岁月的沉淀。这些大师们,用一生的执着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匠道精神。他们的坚守,让古老的文房四宝技艺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熠熠生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5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启动“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技艺传承行动计划”。这是一次意义特殊的行动,旨在按照笔墨纸砚的顺序,推出行业艺术大师,通过展示他们的事迹与作品,让世人见证大师们在数字时代对“文化传承、手工制造”的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当我们凝视这些浸润着大师们汗水与心血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在此,我们向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发出诚挚邀约:让我们携手并肩,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伟大号召,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房四宝新传奇!”让古老的文房四宝技艺在我们手中传承创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9

宣纸艺术大师曹光华



宣纸匠心·光华传承


曹 光 华

曹光华,1954年生,安徽泾县人。2009年被评授“中国文房四宝宣纸艺术大师”称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造纸工程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轻工大国工匠、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第八届荣誉副会长,安徽省泾县光华宣纸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百年世家  匠心传承 


曹光华出生于宣纸世家,是小岭曹氏宣纸创始人曹大三的直系后人。其祖上自清代起便从事宣纸制作,祖父曹石甫于 1937 年创办 "曹兴泰号" 纸棚,以 "魁星" 牌宣纸闻名。幼年时,曹光华便跟随继父在小岭宣纸原料社学习燎草等基础工序,1970 年进入泾县红星宣纸厂系统学习造纸技艺。1983 年重回宣纸行业后,他从原料管理做起,逐步掌握宣纸生产全流程。1985 年担任小岭宣纸厂技术厂长期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定原料、纸张质量标准及消耗系数,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2006 年创办泾县光华宣纸工艺厂,注册 "曹光华" 商标,同年获评 "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


技艺创新  纸韵新生


曹光华深耕宣纸技艺四十余载,致力于传统工艺的恢复与创新。他带领团队成功复原明清宫廷御用 "白鹿纸" 制作技艺,研制出一丈二尺规格的特净皮宣纸,纸质洁白如玉,纤维绵长柔韧,暗纹中隐现八只奔腾白鹿图案,再现古法神韵。针对现代书画创作需求,他从材料工艺、纸帘设计、打浆度控制等环节入手,开发出多种帘纹宣纸、工艺纪念纸及名家专用纸。通过调整纸的吸水性、润墨性和纤维长度,使宣纸能更好适配不同书画类型,实现纸与笔墨的完美融合。其创新成果既保留传统宣纸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的特性,又满足当代艺术家个性化创作需求。


慧眼识纸  传承永续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曹光华不仅精于造纸,更擅长评纸鉴纸。他总结出 "目测、手感、试水" 三步评纸法:目测纸的白度是否 "白如春云";手感判断柔润度与韧性;试水观察渗化效果,好纸应 "跑水不跑墨,入墨三分"。他强调做纸需系统研究纤维变化、墨水反应等特性,才能精准把握宣纸 "个性"。在传承方面,曹光华注重经验总结与技艺传播,计划整理出版宣纸制作技艺专著。他主张宣纸产业应坚持 "小而精" 的工匠作坊模式,在传承传统材料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同时呼吁政策支持与社会关注,确保这一千年技艺永续传承。









19

宣纸艺术大师吴中良





宣纸薪传·恪尽职履


吴 中 良

吴中良,1965年生,安徽泾县人。中国文房四宝宣纸艺术大师、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曾任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312厂厂长、542厂厂长、公司总经理助理、董事会董事等职;2014年11月任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戎旅铸魂  纸韵流芳


1965年7月,吴中良出生于安徽省泾县小岭宣纸厂,这片宣纸文化的发源地,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宣纸基因。1983年10月,他应征入伍,在济南军区54853部队服役,军队生活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严谨认真的态度。1988年4月退伍后,他毅然投身于泾县宣纸厂工作,开启了与宣纸相伴的人生旅程。从最初的保卫科干事,到后来在宣纸集团公司担任多个重要领导职务,吴中良逐步深入了解宣纸行业的每一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行业知识,为他在宣纸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艺深研  载誉连连


吴中良在宣纸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称号。2009年,他凭借在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共同评授的“中国文房四宝宣纸艺术大师”称号,这一荣誉是对他在宣纸艺术领域技术与成就的高度认可。同年4月,他通过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评审会评审,荣获“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进一步证明了他在宣纸制作技艺上的深厚造诣。2013年,吴中良又荣获“安徽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这些荣誉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宣纸行业对他的肯定。


纸技革新  勋业昭彰


吴中良不仅在管理成就上表现出色,还积极推动宣纸制作技术的革新。他参与发明的宣纸湿帖干燥方法及装置,对宣纸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宣纸湿帖干燥过程能耗高、效率低,且易影响宣纸的润墨性。吴中良带领团队研发的新方法,将宣纸湿帖置于干燥托架上,放入干燥间干燥,通过分为预热、恒速干燥、降温干燥三个阶段,使宣纸湿帖的水分降低至合适比例。该方法保证了干燥后的宣纸润墨性,大大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干燥效率,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环境污染 。此设备通过集中供热,节省了能源,减少了占地面积,提高了成品率,实现了宣纸制作技术的新突破。






18

宣纸艺术大师罗鸣




古艺焕新·匠韵凝情


罗     鸣

罗鸣,1972年生,安徽泾县人,中国农工党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2009年被评授“中国文房四宝宣纸艺术大师”称号,安徽省宣纸、书画纸专业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安徽省宣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造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曾被安徽省人社厅评为“第八届学科带头人及拔尖人才”,被安徽省文化厅评为“第三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中国红星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


车间淬志  纸艺生根


初入企业时,罗鸣虽有专业基础,但深知校园所学与实际生产的差距。他在车间轮岗历练,没有固定师傅却以谦逊之心向每位工人请教,下班后端杯小酒与工友交流,将所有人都视作师父,由此全面熟悉了工艺、设备与工人操作逻辑。这段经历让他筑牢了行业认知,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正是这份扎根一线的踏实,让他从青涩学子蜕变为懂生产、通人心的行业骨干,也让他对宣纸制作的敬畏之心在实践中愈发深厚。


古法复生  匠心承韵


2005年,应市场对传统工艺的需求,罗鸣参与恢复古法宣纸生产线。他们四处寻访老艺人回忆技艺细节,翻阅古籍考证工艺流程,双管齐下让失传多年的古法工艺重获生机。古法生产线年产量仅两三吨,却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生产中,罗鸣坚守“精工细作”原则,对原材料苛求至极:稻草必选沙质土壤一季稻秆,檀皮优选泾县本地原料,拒绝为成本妥协。他深知,原材料的纯粹是宣纸品质的根基,这份坚守让古法宣纸的韵味得以延续。


守正创新  情系传承


作为传承人,罗鸣始终以“喜欢”为初心,在坚守品质的前提下探索革新。他认为传统技艺需保留内核,却可借助现代科技提升效率与质量。从2013年起累计争取国家扶助资金5千余万元,技术改造三十余项,开发三丈三特大宣纸等新产品二十余种,他推动多项工艺调整,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但他坦言,宣纸面临市场缩小的挑战,呼吁国家与社会共同维护。这份对事业的热爱,让他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担当。从车间学徒到技艺守护者,再到集团管理者,罗鸣用行动诠释着对宣纸文化的赤诚,让千年纸韵在新时代依然飘香。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