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12日,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主办的第55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正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火热进行。作为展会同期重磅活动,10月10日的“文房四宝工艺解码”与10月11日的“选购秘籍”两场直播已圆满落幕。活动邀请行业多位资深人士齐聚,从工艺解析到选购实操,全方位解读文房四宝产品的文化底蕴与实用价值,为广大文房四宝从业者、爱好者及初学者带来满满干货。直播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品牌推荐官、深耕国画研究与传承的“小二画唠”品牌创始人胡晓松主持,通过协会官方抖音号、视频号及“小二画唠”视频号同步播出,累计吸引 超4.5 万观众在线观看。以下为两场活动的核心内容回顾,带您重温精彩瞬间!
第一场:工艺解码——深度解析文房四宝核心工艺
左起:胡晓松、魏光耀、梁佩阳、武京生、潘筱英、杨煜
10月10日下午14:00,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式专属舞台区迎来一场传统文房工艺解码专场。聚焦墨汁、端砚、毛笔、竹纸及被誉为“文房第五宝”的漳州八宝印泥制作工艺,带领观众拆解其中的千年匠心与技艺密码。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墨汁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魏光耀,从专业视角解析了墨汁的核心知识,让我们对这门传统技艺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他首先介绍了墨汁的国家标准分类:优级品以严苛的原料选择和精密工艺著称,墨色饱满、层次丰富,是专业书画创作的理想之选;中级品性能均衡,兼顾品质与实用性,适配书画爱好者日常创作;普及品则侧重性价比,满足初学者入门练习需求。谈及核心材料,魏光耀重点阐释了胶料的关键作用——作为墨汁的“隐形粘合剂”,胶量平衡是制墨的核心学问:胶量过少,墨色散而无光泽,连山水“皴擦”的纹理都会模糊;胶量过多,墨色僵硬不透气,书写时易“粘纸”,尤其小楷细笔易断墨。唯有胶量恰到好处,墨才能在纸上呈现“浓、淡、干、湿、焦”的丰富层次。在用途差异上,书法墨追求“畅”,胶度适中以保证书写顺滑,适配楷书的端庄、行草的灵动;国画墨则讲究“变”,写意画用墨胶量稍低,便于水墨晕染出自然层次,工笔画用墨胶量精准,确保墨色均匀不洇纸。至于好墨的标准,他总结为四点:墨色纯正(纯黑无杂,油烟带紫光、松烟显青黑)、质地细腻(无颗粒,不刮纸笔)、墨香清醇(天然气息无异味)、稳定性强(静置沉淀少,久存墨色鲜亮)。这些标准背后,是对原料品质与工艺精度的极致追求,也正是一得阁百年传承的匠心所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梁佩阳,聚焦端砚这一“文房重器”,解密其工艺特点与文化价值。端砚核心特性:作为“四大名砚”之首,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代著名的诗人李贺的名句“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美誉,端砚以“触之若小儿肌肤。石质细腻、温润,发墨不损毫,发出来的墨特别鲜亮。墨汁不易干涸”为显著优势,赢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崇和信赖,比著名的端砚有苏东坡、岳飞、康熙、乾隆……等等。其核心产区的石材含独特矿物质(如水云母、绢云母),为后续“发墨增韵”奠定基础。工艺解密:从选材到雕刻全程解析——选材时需挑选优质砚石,注重石材纹理与质地;雕刻环节遵循 “因材施艺”原则,结合石形与纹理设计,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性,常见浮雕、圆雕等技法,避免浪费优质石料。文化价值:点明端砚的双重价值——不仅是专业调墨容器,更因“发墨”功能增添墨韵;结合历史案例,说明端砚从古代文人书房到现代收藏领域的地位变迁,解读其作为非遗工艺的传承意义。
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北京京华毛笔厂厂长武京生,围绕毛笔的毫毛特性、关键制作工序、传统与现代制笔差异及选笔技巧,系统解读了 “一支好毛笔藏在毫毛与工序里” 的内涵,为选笔、识笔提供了清晰指引。从毫毛来看,核心差异在硬软度与适用字体。狼毫以黄鼠狼尾毫制成,最硬且弹性强、笔锋尖,写楷书、行书时笔锋能 “立住”。羊毫用山羊毛,最软且吸墨多,适合草书、隶书,能让草书连笔自然晕开显身韵。兼毫则是狼毫与羊毫混合,软硬适中,是新手驾驭行书、楷书的 “万能笔”。毛笔制作虽有 108 道工序,“选毫、齐毫、扎笔、装杆” 最为关键:选毫需挑毛色光亮、无杂毛的毫毛,是毛笔耐用的基础;齐毫要理得毫毛长短一致,否则笔画会 “肥瘦不一”;扎笔需用麻线紧扎毫毛根部,防止掉毛;装杆要让毫毛与笔杆衔接紧实,避免握笔时 “晃” 而影响发力。传统与现代制笔的核心差异在质感与传承,传统手工用天然毫毛、实木笔杆,每支笔独一无二且有 “手感”;现代制笔常用尼龙毛替代,虽少了 “灵气”,但量产快、价格低,适合新手。选笔可看毛材,捏笔锋能快速回弹为佳,根部无杂毛、扎线不松动,笔杆实木沉且无裂痕。
越竹斋主理人、竹纸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家族第九代传承人潘筱英,从越竹斋历史、竹纸制作的核心工序、传统手工竹纸与现代机制纸的差异,讲述手工竹纸传承故事。越竹斋作为始创于明朝嘉靖年间(1539 年)的老字号,其竹纸制作技艺始于南宋,传承已逾千年,拥有 “千年寿纸” 的美誉。手工竹纸制作有 “杀青、发酵、舂捣、抄造” 等数十道工序。其中,“杀青” 最关键 ,需刮去竹青保留纯净纤维,发酵时用山泉水浸泡半年至三年,使竹子中的油脂、淀粉等易蛀物质流失,再搭配楮皮纤维增强韧性,且全程无化学添加剂。这种自然工艺让纸张纤维纯净、结构稳定,为长久保存奠定基础。与现代机制纸相比,手工竹纸靠自然发酵、竹帘抄造,有天然肌理、吸水性好显墨韵,机制纸用化学试剂、机器成型,纤维受损、吸水性差,易发黄变脆。技艺靠师徒口传心授,无标准化流程,纸藏匠心,“雅韵”难被机器复制。当代,潘筱英肩负“传承”与“发展”责任,让手工竹纸“活在当下”。
漳州市八宝印泥传承人杨煜,详细讲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八宝印泥的历史、工艺与创新。印泥文化距今超两千年,现存最早钤印痕迹见于南朝梁代书画。隋唐后,朱红印泥取代封泥成印章艺术重要载体;宋元随篆刻发展,对印泥品质要求提升;明清至近代,制作技艺日臻成熟、品类丰富。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漳州八宝印泥诞生,乾隆十一年(1746年)定为贡品,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别奖与优等奖,孙中山曾题词“品重珍珠”,抗战时作为国礼赠予罗斯福,1983年其配方被国家轻工部定为绝密级。如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锡伟、市级传承人杨煜接力传承。作为“漳州三宝”“文房第五宝”,八宝印泥配方以朱砂、蓖麻油、艾绒为基础原料,还加二十余味中草药及花椒、八角(起防蛀、祛湿、祛味作用),并融入适量黄金增特殊金属光泽。核心工序“陈油炮制”需将初处理的油密封陈化8年以上,再加中药熬制去异味与水分,靠木炭控火候且在半露天操作;原料混合后,需入大型瓷盆纯手工长时间搅拌研磨,高端印泥至今坚守此工艺。2018年启动朱磦印泥改良,调整朱砂研磨细度与蓖麻油配比,提升其在不同纸质上的显色稳定性;后续又开发玫瑰红、橘色印泥,且确保新产品保留核心品质。
第二场:选购指南——手把手教你选对文房四宝
10月11日下午,主题为“选购指南”的第二场直播活动准时开启。此次直播围绕宣纸辨别、印泥选购、初学者工具选择、文房四宝收藏技巧等实操痛点,为观众提供“手把手”的选购指导。
左起:胡晓松、王刚、胡凯、张维国、徐浩然
安徽省泾县桃记宣纸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凯,讲解真正宣纸的“辨”与“用”。作为宣纸企业负责人,胡凯聚焦“如何避开宣纸选购陷阱”,给出实操鉴别方法。明确宣纸定义,强调“真正宣纸”的核心标准——以“沙田稻草+青檀皮”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制成,并非所有白纸都是宣纸,这是辨别宣纸的前提。分享以下四步法:
看:一是看纸张颜色,正宗宣纸颜色呈淡黄色或白色,白度自然,不是那种刺眼的雪白。二是看纸纹,对着光能看到自然分布的“皮花”云朵纹和草纤维筋丝,三是看光泽度,在光照下会呈现出淡淡的、温润的光泽。
试:一是试吸水性,在纸上滴一点水,真宣纸能较好地吸水,且水的扩散均匀。二是试吸墨性,用毛笔在纸上写字或画画,真品墨迹层次分明,浓淡过渡自然,能形成“墨分五色”的效果。三是试纸张韧性,纵向撕开真宣纸,会呈现2-3厘米的明显双层结构,且纸张具有一定的强度,不易撕裂。
闻:正宗的宣纸通常会散发出淡淡的植物原料香气,这是由于其制作工艺采用了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等草木原料。而仿制品尤其是化学纸则会有刺鼻的异味。
查:一是查产地,正宗宣纸产地为安徽泾县,购买时可查看产品包装上的产地信息。二是查制作工艺,真宣纸采用传统工艺,经108道工序制成,可询问商家纸张的制作工艺细节。三是查价格,如果价格过低,远低于市场正常价格,如四尺净皮单宣每刀价格在1000元以下,就很可能不是真宣纸。四是查检测报告,可要求商家出示宣纸检测等相关检测报告,以证明其为正宗宣纸。
双维印泥品牌创始人张维国,从市场应用角度分享印泥选购与使用技巧。作为文房“第五宝”,印泥自明清起便与笔墨纸砚并列,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意涵。其一,针对选购痛点解析种类与价格。明确朱砂印泥(鲜红色)、朱磦印泥(红中带黄)的视觉差异,同时说明价格差异源于原材料(如≥5公分韧性艾绒与<3公分艾绒的区别)与工艺,还点出“颜色偏黄未必是朱磦”的选购误区,帮用户避开认知陷阱。其二,按场景细分使用方法。书法适配暗红印泥(显厚重)、国画选偏黄款(显明快)、印谱用偏亮款;书画印泥偏湿(适配厚纸,显立体感)、篆刻印泥偏干(适配薄纸,防渗漏油),精准匹配不同创作场景的需求。其三,提供实用操作与保养指南。盖章需先将印泥拌合呈球状、轻蘸不挤压,盖后清洗印章;保养时,印泥干或分层要充分拌合,颜料耗尽可按1:1加同品牌印泥,起毛需搅拌或添新泥,还提醒忌用金属容器、每半年搅拌一次防变质,覆盖使用全周期。文化层面也关联应用,强调朱砂红的吉祥寓意、古法制作的非遗属性,以及正确使用养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技巧分享更具价值感。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市场研究与督导专委会副主任、西安问心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针对初学者工具选择痛点,给出“从入门到进阶”的选用逻辑。毛笔先硬后软:入门选偏硬笔(加猪鬃笔硬弹不散锋,加尼龙笔稳定亲民、容错率高),练1-2个月手劲稳后,进阶纯狼毫画“活线条”,核心不追名贵、顺手即可。用墨先练调水:浓墨不直接用,通过实操(如叶子分浓淡显立体)练墨色“浓、重、淡、清”,每日10分钟练习比贵墨有效;进阶按题材选墨(松烟墨适山水,油烟墨适花鸟,漆烟墨适工笔重彩),亦可混合使用。选纸按题材匹配:分清六大类,宣纸分生宣(写意)、熟宣(工笔)、半生熟(新手);手工书画纸适合练习,机器纸仅刚入门控笔,皮质纸适临古画,竹纸适练书法 / 写意小品,加工纸按需选,原则适配不盲目选贵。砚台重实用:可专业调墨(控浓淡)且“发墨增韵”,选几十到几百元实用砚(如澄泥砚),不追名贵端砚、歙砚。
最后,荣宝斋市场营销部经理徐浩然,讲述文房珍石的“鉴”与“藏”。依托荣宝斋在文房领域的深厚积淀,徐浩然在直播中围绕田黄、鸡血石、荔枝洞石、老坑端砚四大核心文房珍石,从鉴别要点、市场价值、收藏逻辑三个维度,为藏友提供专业实用的收藏指导。 以“上手体验”为核心,先解析田黄“六德三象”,结合讲述荣宝斋田黄王、故宫乾隆田黄三链章等名品,通过触摸、打光演示温润质感与萝卜丝纹等特征;再对比昌化与巴林鸡血石,点明二者血色浓淡、地子通透度差异,揭露江西鸡血石冒充昌化的鉴别技巧;随后介绍荔枝洞石的通透特质与收藏潜力;最后详解老坑端砚“青花”“鱼脑冻”“金银线”等石品,结合矿物结构说明其研磨优势,并引用拍卖数据佐证珍石稀缺性。全程以实物为讲解载体,从260万田黄印章、120万昌化鸡血石冻地,到160万老坑端砚五品全等高价珍石,均通过现场触摸、研磨等实操演示,让藏友直观感受珍石特质,切实帮助藏友掌握文房珍石收藏门道。
文房盛宴仍在继续,期待与您相遇
两场直播活动虽已落幕,但第55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的精彩仍在延续。活动不仅为广大文房爱好者搭建了专业交流平台,更让传统文房工艺的魅力与实用价值得以充分传递。2025年10月9-12日,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欢迎各位莅临现场,亲身感受文房四宝的独特韵味,共赴这场中华文脉传承的盛宴!
展会收官倒计时!仅剩明天最后 1 天,开启「终极扫货战」,手慢直接无!
